第一位發現馬太鞍堰塞湖的人 趙韋安為台灣邊坡安全把關

2025-10-14

六坪大的實驗室裡,架設了逾十台顯示器,數據不停更新跳動,監控著台灣各地邊坡的變動,突然手機「叮」了一聲,土木工程學系同時也是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成員的趙韋安副教授,拿起手機查看地質災害產生之異常訊號。他,是馬太鞍堰塞湖首位發現者,馬太鞍溪上游林地大規模崩塌,就是從這一聲警示開始的。

「那天是7月21日傍晚5點54分,我們監測到了異常的訊號。」長期關注台灣地質災害的趙韋安副教授,投入地質科學研究已逾十年,在國科會支持下,開發「即時崩塌監測系統」及「微地動潰決洪水預警系統」,透過即時監測,趙韋安副教授第一時間掌握台灣東部發生了大規模山崩。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也偵測到這起異常訊號,並於7月24日主動來信向趙韋安副教授求證。

「我們不敢大意,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山崩是否確實發生。我們透過數據計算,掌握崩塌區域、方向及量體大小,研判是否會形成堰塞湖,並於後續確認後由防災中心研究員李國維通報農業部林保署。」

林保署接獲通報隨即啟動調查,透過衛星影像確認堰塞湖確實形成,並成立緊急應變小組。與此同時,防災中心團隊也趕赴花蓮前線,搭乘直升機空勘,掌握壩體規模與溢流風險。

趙韋安副教授同步啟動微地動潰決洪水預警系統,親赴馬太鞍溪北岸埋設感測儀,透過多重監測掌握溢流水況,為下游保全區佈下警戒線。

9月23日下午,隨著天然壩湖區水位開始洩降,後續微地動測站也收到劇烈跳動的訊號,顯示洪水前緣正往測站前進。在洪峰抵達保全區域前,預警系統成功爭取到約20分鐘的疏散時間。

「我們能做的,就是減災,盡力降低災害對社會、對人民的衝擊與危害。」目前趙韋安副教授仍持續提供監測數據與分析成果,期望未來能讓政府決策單位更快啟動預警機制,降低損害。

「我們像是大地的醫生,在地表未受傷前,先掌握它的身體履歷,當災害發生時,才能對症下藥。」保衛著台灣最不可被撼動的地基,趙韋安副教授用專業築起無形的防線,用專業,當台灣的護國守門人。

圖文提供:公關組

文章來源:本校官網首頁新聞

活動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