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陽明交大永續月的時序之下,校園不只是綠意盎然的生活場域,更成為一座有機流動的「循環地景」。由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TDIS)所策劃的《流動異響:2025 NYCU 竹構藝術節》,於這個月正式啟動,邀請多位跨界藝術家進駐校園,結合舊衣編織、複合媒材與竹構地景,透過工作坊與現地製作,讓永續不只是一種目標,更是一種可以親手參與、融入生活的創造行動。
關係美學為策展基底,讓藝術回到「一起生活」的核心
本屆藝術節策展理念回應法國知名策展人暨藝評家 Nicolas Bourriaud 所提出的「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主張藝術的核心並非孤立的創作,而是「相聚(l’être-ensemble)」與「意義的集體製造」。
負責此活動的TDIS主任,同時也是台灣竹會理事長、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的許倍銜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這不只是一次靜態的展覽,而是一次共居、共構、共感的藝術實踐,透過創作過程中的互動,讓藝術走入生活,讓環境也成為創作的共同參與者。」
因此,本屆藝術節並未設立傳統畫廊展區,而是選擇讓藝術直接進駐校園空間,透過微學分課程、跨域工作坊與即興演出,由參與者共同開展作品,讓藝術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三大核心概念:「流動、共生、演化」的藝術思辨
《流動異響》藝術節以三個富含哲學意涵的核心概念——流動(Fluidity)、共生(Symbiosis)、演化(Evolution)——作為策展主軸,回應當代科技與人類主體之間日益緊密而複雜的關係。
哲學家Andy Clark曾提出「人是天生的賽伯格(natural-born cyborg)」的觀點,主張人類大腦具有與非生物科技深度耦合的能力。這樣的連結不僅形塑了我們的行為與認知,也改變了「主體」的定義——不再是封閉、獨立的個體,而是一種由大腦、身體與工具所共構的混雜主體(hybrid subject),在與環境、科技、他人互動中持續變動、重新組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校園地景本身亦是一種流動中的生命體:它隨時間推移經歷自然老化、氣候侵蝕,也因藝術創作與人的參與而不斷演化。此次藝術節即是一場讓人與材料、科技與自然、記憶與場域進行深層對話的實驗場,在流動中產生關係、在共生中生成意義。
這樣的理念,也呼應今年永續月所強調的「循環再生」核心價值——讓學校在地修剪下的木材、風災後留下的枯枝,以及生活中被遺忘的舊衣,透過設計與藝術的手,轉化為具有使用價值與情感溫度的生活物件。人與物、材料與地景,皆在持續演化中,重新編織出「生活即藝術」的真實樣貌。
舊衣編織、複合媒材、即興演出:從參與中生成藝術
本屆藝術家陣容橫跨不同媒介與文化背景,強調「與校園共融、與材料共感」:
- 勞泓理(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將以舊衣回收編織工作坊帶領同學將個人記憶與竹構空間共構,打造獨一無二的「記憶地景」。
- 邱杰森 & 莫珊嵐甫自烏蘭巴托藝術節返台,運用複合媒材與聲音裝置展開即時創作,展現藝術的跨國流動性。
- 李炳曄目前亦有作品展出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本次以材料解構與再組合為題,引導學生探索生物與科技之間的邊界。
所有創作過程皆開放觀摩,並將於11至12月陸續展出最終成果。
永續設計理念貫穿全場,從材料選擇到思維轉向
與藝術節並行的,是對永續思維的具體實踐。所有創作媒材皆來自「生物循環」與「工業循環」兩大設計原則。例如,竹構材料來自陽明交大與台灣竹會合作推廣的在地永續建材;而如編織、裝置等創作,則多數採用回收衣物、二手布料、退役家具等再利用材料。
TDIS主任許倍銜老師提到:「我們不只是使用永續材料,更希望透過藝術喚醒材料背後的時間感、故事感與關係感,讓設計真正回應地景與生活的需要。」
校園即是展場,藝術即是生活
藝術節開幕當天,包括簡紋濱學務長、建築所與設計中心多位教師、藝術家及學生代表齊聚,參與表演、交流策展理念。
《流動異響:2025 NYCU 竹構藝術節》將持續至12月,包含藝術現地製作、戶外聲音實驗、互動式裝置、師生工作坊、以及壓軸成果展出。
這不僅是一場藝術展,更是一場打開想像與關係的實驗。「讓校園變成循環的地景」、「讓人與藝術共同演化」──這些行動的發生,本身就是藝術的一部分。
在陽明交大的永續月裡,藝術不再只是作品,更是生活本身的延伸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