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圖書館於 2020年接收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捐贈的2000多件文物,除了大量的布袋戲偶,亦包含159件皮影戲偶和相關部件(含49個完整戲偶、64個偶頭和46個配件)。相較仍在各式新媒體和文創產業中活躍的布袋戲,同屬偶戲的皮影戲,因演出條件的限制(多演出夜戲)等原因而更趨衰微,如臺灣目前僅存高雄的三個皮影戲劇團。也因此,這批原由西田社董事長陳榮祥購自東南亞的皮影戲偶,成為本校極力保存的重點文物。
現置於圖書館特藏室的皮影戲偶,經嶺東科大邱一峰博士鑑定,均產自湖北沔陽地區(今仙桃市)。不同於臺灣的影偶,中國的皮影戲偶因地域的差異而形成風格各異的流派,如雕工細膩、古樸的陝西皮影,多以牛皮刻之,歷史最為久遠;四川皮影源自陝西,戲偶造型最為多樣,有時甚至會以真髮或羽毛作裝飾;灤州皮影則由驢皮製成,因塗上桐油而色澤光亮,較具欣賞價值。至於圖書館現藏皮影戲偶,為色彩最艷麗的湖北皮影,整體風格渾圓、粗曠,程式少而造型較為簡單;偶身高約80至90公分,屬於這類戲偶中體型較大的「門神譜」(大皮影)。其手型及操作方式亦與其他地區的影偶明顯相異,從而深具典藏價值。
根據薪傳文物修護工作室提供的評估報告,這批戲偶除了少數幾尊因偶頭與偶身分離或結構鬆脫而需較多加工處理外,整體保存狀況穩定,若欲維持文物的歷史文化脈絡,僅需針對如髒汙、金屬鏽蝕或膠帶殘留處進行簡單修護即可。圖書館2021年已優先修復具有代表性的20個皮影戲偶,2022年再度委請吳正德老師擔任諮詢顧問,針對館內現有實體文物提供分類、編目的建議,便於後續文物典藏系統建置,積極加速保存與傳承推廣。
另外本計畫去年和「厝味文化公司」(文化銀行)合作,展開西田社專書與紀錄片前期製作。今年預計再採訪11位西田社核心成員和演師,同時將這二年的文字及影像紀錄集結成專書和紀錄片。目前已完成陳榮祥、吳正德、楊杏枝和楊維哲共4人的採訪和拍攝。
本計畫期許能以臺灣傳統文化資產保存者的身份,在「文化傳承」項目上積極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SDG 11—永續城鄉與社區,創造再生傳統藝術精神;未來也將透過文化科技、跨域合作等方式,將傳統文化加值,使大眾都能親近,扮演文化樞紐的角色,將傳統布袋戲在文化與藝術上的特性,呈現出原創且有獨特觀點的演繹,同時為臺灣傳統布袋戲文化資產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圖)吳正德老師協助鑑定館藏的土黏香偶
(圖)邱一峰根據戲偶的外型判定應為「哪吒」,其腳下踩的應是風火輪
計畫名稱:西田社布袋戲文物典藏與研究發展計畫
計畫主持人: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黃明居
更多資訊:
陽明交大布袋戲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