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側記|// Soft:Doc //Software Documentary // KBL:F // 凱文李:法羅基 影研會

2021-12-20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 林玟君

十一月五日下午,陽明交大應藝所林欣怡副教授主持的「凱文李:法羅基」影研會在人社一館三樓舉行。本演講是「跨文化電影:桌面紀錄片」課程分支,主要研討華裔美籍的影像工作者凱文・李(Kevin B. Lee)的《Learning Farokci》三部曲和桌面電影(desktop cinema)的創作方法。2017年起,李於柏林法羅基學院(HaFi.)擔任首位駐村藝術家,為歌德學院和駐村計畫製作了一系列關於法羅基的錄像論文(video essay)。他的錄像論文採用法羅基「影像研究影像」(images studying images)之策略,應用桌面紀錄片和「錄像詞典學」(videographic lexicography)等新穎方法,探索法羅基其艱鉅複雜的作品群。

許多年來電影研究與批評在歐美學術圈皆有建立嚴謹的訓練和討論範疇,但是李面對當代影像的前景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生活在一個理論上人人都可以製作影像的世界時,這對影像生產和影像意義意味著什麼?」(When we live in a world in which theoretically anyone can make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production of images and the meaning of images? )加上Covid-19全球疫情尚未解除的環境影響之下,不僅劇烈挪移既有觀影模式,也對影像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挑戰。於此同時,研究者如何在有限條件下操作影像的論證結構?李的桌面螢幕電影的實踐歷程恰巧給出豐厚的檔案深度,讓我們借鏡並重新思考上述問題。

首先,林欣怡老師聚焦影研會的討論核心是「錄像論文」(Video Essay),這個看似近年才大量出現的影像格式,其實與「論文電影」(Essay Film)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或者說是在當代新媒體發展之下的另一種論文電影格式。兩者形式的共同點在於它對語言、圖像和聲音的重視程度是一致的。亦即,圖像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說明文字,文字不僅僅說明圖像。論文電影研究者布雷斯藍(John Bresland)在〈關於錄像論文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the Video Essay)一文中論及:

電影是視覺的,論文不是。電影是合作的,論文不是。電影需要大筆資金,而論文文章成本低、收益也低。論文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如果你想製作你的電影,首先需要資金、發行商。今天要製作小規模的個人電影,你可以用數位相機拍攝、接著上傳到免費共享影像的網站。數位技術扁平化許多距離…我稱此為「錄像論文」,因為多數人將電影體驗為「錄像』」而不是電影。

而媒體學者比諾托(Johannes Binotto)在〈錄像論文:作為干預展示〉(Videoessays : Zeigen als intervention, 2021)中亦指出:

錄像不僅僅是一種證據,它是一種視聽形式的論證策略…網路上影像材料的剪輯不僅是為了說明,而是形成一個論點。不僅要讓「源始」影像說話,還要讓影像呈現它自己。…Agnès Varda、Chris Marker、Jean-Luc Godard、Harun Farocki 和 Hartmut Bitomsky等導演,都是錄像論文導演的先驅。…錄像論文擁有自己的觀看機器與工作機器,透過搜尋開展內容,是某種行動研究。錄像論文也藉由破壞圖像和聲音來檢索檔案,構成新的閱讀蒙太,一如白南準對電視和錄像的實驗。

比諾托強調錄像論文如果作為教學研究行動,那麼整個關注的結構會形成非單一知識傳輸的教學,而是教學者與參與者共同的影像「實驗」。另外,「Video Essay Podcast」網路平台便是匯聚了多元多種的錄像論文作品與討論,專注於錄像理論批判與實踐。其中由本次影研會標靶導演Kevin B. Lee與Cydnii Wilde Harris、Will DiGravio共同線上策展的〈Black Lives Matter Video Essay Playlist〉,則收錄了許多關於有色人種命題的錄像論文,或使用媒體對媒體進行批判性思考的作品。

活動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