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所】學術研究、論文寫作與學術倫理: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例

2023-04-17

講題:學術研究、論文寫作與學術倫理: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例

主講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倫理長、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辦公室主任、教育研究所/師資培育中心終身講座教授 周倩教授


近年學術倫理逐漸受到國人關注,身為研究者必須更加了解此議題,以避免在學術研究或寫作論文時不小心捲入學術倫理的風波中。本次「新媒體與傳播工作坊」課程,特別邀請到本校副校長兼倫理長周倩教授與我們分享學術倫理的重要性。這場演講吸引了跨領域的師生共同參與。

學術倫理的目的是提升研究能量、增進研究品質,學術倫理不會因為研究性質、成果貢獻度而有區別,小至中小學的課程報告,大至期刊論文都受到學術倫理規範。學術倫理特別重視原創性與創新性。所謂原創性與創新性,是要能面對疑難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非僅是整理或增刪他人著作並視為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提出新的研究想法或程序,以超越前人的研究,就是創新。

周副校長分享了學術倫理遵循程度指標,依照遵循程度高至低可分為三個級別。首先是好研究行為/負責任的研究行為,這樣的研究有優良的設計與資料來源品質,具有高信效度、創新性,實驗可重製,結果也可驗證。其次,是有問題的研究行為,意即不嚴謹的研究,此類問題可分為無意識偏見與有意識偏見。前者常見的錯誤包含:因研究的不確定性、測量或計算失誤、理論不完備、研究時空經費限制或錯誤地宣稱等,所產生的非故意錯誤。後者則是因為操弄或偽造數據、使用錯誤統計方法、不當列名、未適當引註、美化或過度詮釋研究結果,所產生的故意錯誤。最後是研究不當行為,常見的錯誤包含變造、造假、抄襲及代寫等舞弊事件。

不當研究行為中的抄襲是指,複製或挪用某構想、字句或作品,卻未給予適當的學術聲譽,並當作自己的所有物。抄襲可分為廣義的概念抄襲與狹義的文字抄襲。概念抄襲受學術倫理所規範,指挪用構想、過程、觀念及文字等,卻未於致謝中聲明其文獻來源。而文字抄襲受到著作權法規範,指盜用文字、圖表、照片等表達,卻未給予適當資料來源引註。常用的相似度比對會針對文字抄襲做檢核,但此比對機制沒有一個可以判斷是否有抄襲的數值。周副校長以一個相似度10%的研究為例,很多個1%分散於不同段落或章節,可不需擔心有抄襲問題,但若這10%的相似度都集中在某一段落,就必須留意有抄襲的疑慮。

上述兩種抄襲的界定在於是否為著作核心,以及誤導原創性與否這兩個標準。所謂著作核心部分代表的是研究假設、研究結果、結論與討論這些章節。若在自己的研究核心部分使用他人的研究資料、著作或成果卻未註明出處,此情況為廣義的抄襲,違反了學術倫理。若是未給予適當資料來源引註,意即援用他人研究資料或成果,卻未依學術規範適當引註或未確實改寫,且其未引註或改寫段落為非著作核心部分,或不足以對原創性造成誤導,此情況屬於狹義的抄襲,可能會違反著作權法。

為了區隔本人與前人的貢獻、避免抄襲與展現原創性,周副校長介紹了1+3策略的寫作方式。首先,一定要在引用他人資料或論點時,於文中、文後用正確的書目格式註明出處或引用,此乃最基本的原則。其次,對他人著作的每一句話,以及每個圖表與資料檔等,都需要引述、改寫或摘寫,這三種寫作技巧三擇一即可。只有在以下資料不需要註明出處,包括:常識、自然法則、歷史事實、廣為人知的方程式、實驗步驟或研究方法、著名文句,以及邏輯可得出來的事實或意見。

最後,周副校長加碼介紹人工智慧科技運用於學術研究時,對學術倫理的影響。ChatGPT等人工智慧科技用於學術研究時,需注意學術倫理的問題,例如需強調學術研究的課責性,包含內容完整性與法律責任,不能把學術倫理與法律責任歸咎於人工智慧科技,因為ChatGPT只是用以輔助書寫的工具,並非作者。另外,ChatGPT不會註明資料出處與來源,因此需釐清有無抄襲疑慮。同時,由於ChatGPT與其開發公司不擁有所提供訊息之著作權,因此,也需釐清有無侵害原作者著作權的疑慮。

周副校長認為,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應以包容開放的態度接納新科技運用於學術研究,並可制定新科技用於學術研究的相關規範,以確保學術倫理不受侵犯。她也提醒,目前的人工智慧科技只能從既有的知識中回答人類的提問,但人類可以經過思辨與批判性思考,提出切合需要與主題的問題,也能提出具創新性的問題,進而有人性地解決問題。這是人類勝過電腦之處,也才能展現出人類的價值。

身為傳播學生的我們可以在未來撰寫任何文章時注意學術倫理的精神與規範,同時在使用人工智慧科技作為書寫的輔助工具時,要確保沒有抄襲的疑慮,以使我們的學術作品都符合誠信與倫理。

 

活動與新聞